那么吕不韦“乃饮酖而死”到底是 “喝鸩酒自杀了”呢,还是“耽酒”过度而死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说是:“酖:乐酒也。从从酉冘声。”清人段玉裁为《说文解字》的这一条注释为:“酒乐者,因酒而乐,乐酒所及湛以为酖。《氓》传曰:酖乐也。《鹿鸣》传曰:湛乐之久也。引申为凡乐之称。《左传》曰:宴安酖毒,不可怀也。从来谓即鸠字,窃谓非也。所乐非其正,即毒也,谓之酖毒。”从中可知,“酖”字本来只有一个意思,即乐酒也。只是"所乐非其正,即毒也,谓之酖毒"。因而让人产生误解,将"酖毒"误解成“鸠毒"。
既然如此,远在晋朝之前的西汉之时的《史记》中所记载的吕不韦“乃饮酖而死”,又怎么可以译成“喝鸠酒自杀了”呢?
吕不韦分明是痛饮慷慨而死,怎能说是“喝鸠酒自杀了”如此窝囊呢?
以吕不韦一生纵横天下的大志和他那旷古罕见的“奇货可居”的谋略,自当乐酒而死,才能对得起他这一生的所作所为。
由于对“酖”字的解读出现了误解,吕不韦死得可真是有点“冤”。而这一“冤”,又是长达千余年。
吕不韦的离世最终巩固了嬴政的王位,嬴政终于完成了对权力的控制。泰山之高始于寸土,长江之广起于溪流。嬴政在嫪毐事件中开始展露爪牙,而国相吕不韦之死则标志着他权术的大成。而从吕不韦的角度来说,他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位盛传的私生子、他的君上贡献了最后的力量。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一句戏谑之语充分展示了人生无情的一面。吕不韦在嬴政的上位、秦朝的霸权贡献颇多,最后却落得身死族灭,不得不让人感慨人生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