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大熊猫科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北京基因研究所深圳分所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大熊猫完整基因图谱表明,“味觉基因的突变”是大熊猫只能以竹类植物为食的主要原因。这项发现可能对大熊猫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大熊猫早在300万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但大熊猫的基因进化速度比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的慢了许多。在基因序列中,基因T1R1可以影响动物对肉类和高蛋白物质等的感知。而大熊猫的T1R1基因“失活”,无法感觉到肉的鲜味,最终使大熊猫只能以竹子等植物为食。
另外,通过对北京奥林匹克吉祥物“晶晶”基因完整图谱的进一步研究,科学家发现,晶晶体内不同组织细胞中的DNA各不相同,这也就进一步证明了大熊猫在地球上数量锐减并不是由近亲繁殖造成的。同时晶晶的完整基因图谱进一步证实了科学家在近两年中的一些推论,即熊猫的基因组成和狗类的基因组成类似;大熊猫属于熊科亚属类动物。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研究员张黎明表示:“大熊猫基因图谱的完成对大熊猫研究领域来说是个重大突破,我们可以从基因图谱中发现很多新信息。进一步研究大熊猫基因图谱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大熊猫繁殖新科技并有效地帮助大熊猫抵抗疾病。”
大熊猫面临的三大威胁就是栖息地逐渐缩小、偷猎以及低繁殖率。野生雌性大熊猫在正常状态下每2-3年才会生出一个幼崽,人工饲养的大熊猫生育率更低。目前,世界上大约只有1600只大熊猫,其中绝大部分都生活在中国四川省内。另外,在中国大熊猫繁殖基地中生活着120只大熊猫,在中国境外的大熊猫大约只有20只。